2000年,尤國忠創(chuàng)立家具品牌雅美軒。
仿佛到了發(fā)達國家
改革開放初期,為實現(xiàn)經濟快速增長,深圳大力推行“三來一補”,吸引很多外籍企業(yè)來深辦廠。當時,一些泉州人就從香港回深圳辦廠,有的做服裝,有的做雨傘,有的做家具。所以,現(xiàn)在深圳的福建人很多,大概與那段歷史很有關系。
我家有個香港的親戚到龍崗辦家具廠,需要一些人,我就過來幫他。其實我在老家干得也挺好,但最后還是決定過來,因為深圳一直都是我很向往的地方。
不過那時不是想來深圳就可以來,先得去找當地生產大隊開介紹信。1986年10月2日,我背著一個編織袋,帶了幾件日常換洗、土氣還帶補丁的衣服,一個人從福建出發(fā),先到汕頭,然后再輾轉到深圳。
當時沒有電話,親戚只是在信里告訴我要在哪里下車,工廠就在公路邊上。一路上我都在擔心和忐忑,不知道是否找得到親戚的工廠,那時不像現(xiàn)在有手機,隨時可以聯(lián)系;也不知道到深圳后能做什么,是不是可以發(fā)展得好。
快到龍崗時,我看到馬路兩邊一排排漂亮的工廠,掛著香港牌照的車輛在路上來來往往,躊躇焦慮的心瞬間變得很激動,覺得自己仿佛到了一個發(fā)達國家。
從木匠做到副總經理
為生活、為夢想,我們泉州人被逼著往外跑,到東南亞、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、香港及全國各地的都很多,特別是80年代至今,來深圳的就有40萬人左右。
我之前是木工,會開料、計算,會手工雕刻,進了親戚開的家具廠后,很快就上手了。而且,深圳的電動工具比老家先進,在老家做一張床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,在深圳一兩天就可以了。
那時,我還很年輕,精力旺盛,特別有干勁兒——我在生產車間里,一天至少要干10個小時,從早上7點半到中午12點,然后下午1點半到晚上7點。為了能多掙點加班費,經常加班到深夜。有時候趕上香港訂制,頭一天下訂單,第二天就要出貨,我們就通宵加班到早晨6點,回去睡一下,8點鐘又起來接著上班,一天只睡兩個小時。
那時我們上半夜加班每小時五毛錢,半夜12點后加班每小時一塊五毛,所以很多人都搶著下半夜加班??鄢刻煲粔K五毛的生活費,加班加點下來每個月可以賺一兩百塊。當時老婆也外出打工,孩子寄養(yǎng)在老家,我們一個小家就這樣被迫分居三地。每天忙到筋疲力盡躺在床上的時候,各種思念和辛酸不禁涌上心頭。
那時候我們工廠的設備,成本從3萬到10萬塊不等,我經常想:“我什么時候才能買得起這樣的設備,自己出來開個工廠???”雖然感覺這樣的目標很遙遠,但我始終有這樣一個信念:要勤儉節(jié)約、要拼搏、要走出來。那時我花在個人身上的錢很少,除了生活用品,洗衣粉、牙膏、紙巾之類的,基本上沒其他花銷。
我剛進工廠時是普通木工,后來又做油漆工,因為工作表現(xiàn)好,我一個人能做好幾個人的事情,從生產技術到工廠管理,包括招聘員工、訂單管理等等。我的努力最終得到了老板認可,很快做到了車間主任,1995年我又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。
創(chuàng)業(yè)艱辛守業(yè)也難
1999年,經過十幾年的積累,我開始自己出來辦廠。自己攢的,向親戚借的,加上朋友的投資,一共籌到100萬左右。雖然資金還是短缺,但總覺得一定要把握機會。
剛開始我租了個四五千平方米的廠房,有幾十個員工。因為整個市場需求較大,基本上做多少就可以賣多少,而且毛利率也很高。從第一個月開始,我們就看到效益了——1999年,我們每月做100萬的生意,就可以賺20萬,而這還算是當時的中等水平。
記得工廠剛辦起來時,我們不怎么懂銷售,不知道怎么去推廣,甚至買什么賣什么都定位不清。比如,在買賣環(huán)節(jié)中,你不讓人家欠錢,你就可能會有很多庫存;但讓人家欠錢,又可能出現(xiàn)錢收不回來的問題。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,這樣的情況讓我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。
每個創(chuàng)業(yè)者都會遇到資金老大難的問題。打開門做生意,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租金、水電費、工人工資等,但是手上并沒有那么多現(xiàn)金流,只能一次又一次向親戚朋友借。原材料商送貨過來,我們就商量著下個月給錢。那時我們的經銷商經常是以賒貨的形式合作的,最緊張的時候,我連水電費都交不起,還被停水、停電。工人知道我的資金出了問題,怕自己的利益受損,聯(lián)合起來罷工。舊的訂單還欠著賬,新的訂單我不做的話工廠就運作不下去。那時的我,常常是今天不知道明天的飯錢在哪里,急得躲在屋里無聲地掉眼淚,老婆也陪著哭,又不敢讓別人看見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我心想:“如果這個企業(yè)做不好,也顧不上什么夢想了,要是對這么多人負不起責任,沒有退路走就只有走絕路了。”
就是因為不給自己退路,我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,一步步積累起自己和企業(yè)的誠信。直到2000年以后,我將精力轉到做品牌,做整體家具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仁豪家具集團,我的創(chuàng)業(yè)路才算走上了正軌。
2004年,我建了一個一兩萬平方米的廠房,2005年、2006年又建了五六萬平方米的廠房,整個企業(yè)發(fā)展速度很快。雖然后來也經常碰到資金問題,但最大的困難是人才流失。我們對人才要求比較高,隨著企業(yè)的壯大,每個崗位都需要相應的人才,但是年輕的一代都比較急躁,流動性也大。
我們主要做內銷,出口比較少,僅占10%~15%左右。2008年金融危機時,我們很緊張,驚慌了一陣,好在深圳市政府也給了補貼,加上國內市場還是很蓬勃,整個行業(yè)安然渡過了危機。著眼當前,家具行業(yè)的競爭也越來越大,甚至出現(xiàn)產能過剩的現(xiàn)象;而且政府也在轉型升級,將一些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往城外遷。但是我們不怕,現(xiàn)在我們正在對生產設備、生產標準等進行升級管理,仍致力于通過提升設計水平、生產工藝、環(huán)保材料等,實現(xiàn)家具制造業(yè)的工業(yè)化、信息化、規(guī)?;l(fā)展,做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家具品牌。
一路風雨到現(xiàn)在,從30個人的小工廠發(fā)展到今天3000多人的大企業(yè),歷經資金壓力、人才流失、金融危機,我始終堅信要拼搏,一定要往前沖才有出路。
做“深圳客”很光榮
以前在老家,米飯都吃不飽;來深圳入工廠后,只要我勤快去干活就有米飯和肉吃。吃多少就有多少,沒有限制,那時候感覺很幸福。以前母親織布,可她的衣服都是破了又補,補了又穿;但來深圳后,賺錢容易了,我們不僅可以穿暖,不再縫縫補補,還會穿得好看一點。以前,我們稱香港回來的親戚“香港客”;80年代末期,我們回家,大家叫我們“深圳客”,那時我們感覺很光榮。
為了孩子,妻子也一起來了深圳。之前她也在外打工,一個月差不多三四十塊的收入。1989年,我們一家4人住在一個20平方米的單間里,租金30元。一家人終于聚在一起感覺很溫暖,比在老家好。2003年,我買了房子,在這個城市的歸屬感更強烈,后來又蓋了廠房,事業(yè)也越來越好。
來深圳20多年來,這個城市給了我很多勇氣和機會,讓我一步一步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追求和夢想。如果不來深圳,我可能在老家就是一個普通的木工老師傅。沒有經歷過環(huán)境的磨練,沒有經過坎坷,我的視野、知識面、個人素質肯定沒有現(xiàn)在好。
深圳給了我很多學習的機會,雖然很多是以現(xiàn)實磨難的形式,但更多的是一些內地沒有的機會。1996年,我第一次去香港。記得當時,我很激動,感覺自己終于來了香港這么好的地方。但今天,香港人卻很羨慕深圳人,深圳發(fā)展速度快,我們這邊工作環(huán)境、生活成本、活動空間比他們更好,生活更幸福。
福建80年代有句話是“愛拼才會贏”,90年代變?yōu)榱?ldquo;會拼才會贏”,2000年后成了“智拼才會贏”。深圳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城市,在這里工作和生活,你總會感覺自己跟不上,所以我總是不停告誡自己要努力拼搏,只有拼搏才會幸福。